用戶名: 密碼: [返回首頁]    [設為首頁]    [加為收藏]
風電資訊 光伏資訊 電力資訊 | 新能源汽車 生物質能 節能環保 | 煤炭資訊 石油資訊 天然氣資訊 | 企業黃頁 供求平臺 | 項目審批 智能信息
風電招標 光伏招標 技術數據 | 風電投資 光伏投資 電力投資 | 風電會展 光伏會展 電力會展 | 招商園區 專題報道 產業書刊 | 網絡動態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閱讀

中海油上半年凈虧77.4億元!轉型天然氣挑戰巨大!

添加時間:2016-10-08 11:37:12 來源:《財經》雜志

編者按: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凈虧77.4億元,這是其200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中期業績虧損,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曾經的央企優等生、改革先鋒隊如何變成碌碌平庸者?其轉型天然氣的努力為何成效緩慢?這篇摘自于《財經》封面文章的分析,或許能讓人感觸中國油氣體制中的深層次東西。

2016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凈虧77.4億元,這是中海油200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中期業績虧損,主要是受原油價格下降影響而計提油氣資產減值準備。

巨虧77.4億元之后

業績下跌激化了長期積累的內在矛盾,也加劇了人才流失。一位中海油前員工對《財經》記者說:“現在的中海油已經有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我很痛心。”他表示,公司過去十幾年培養的具有國際化背景的精英團隊大半離職,財務團隊、業務發展團隊和法務團隊原部分骨干人員星流云散。

長期以來,中海油及其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國海油”)被外界視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管理最規范的央企“優等生”。如今,這名曾經的優等生正面臨嚴峻考驗——董事長楊華在近期召開的2016年領導干部會議上稱,異常嚴峻的生產經營壓力,已讓公司面臨“能否活下來的問題”。

比業績下滑威脅更大的,是中國海油定位的迷失。這家通過海洋石油對外合作起家的公司,曾被稱作“中國最西化的石油公司”。但在最近幾年國企大環境、行業中環境和公司小環境的共同影響下,它似乎逐漸喪失了早期的“國際化、規范化”基因,泯然于那些政企不分、積重難返的傳統國企之列。

在業界看來,這一切始于低油價的沖擊。持續50美元/桶上下的國際油價揭開了此前被高油價掩蓋的低效管理和戰略失誤,退潮之后,裸泳者現形。

轉型天然氣挑戰巨大

鑒于海洋石油前景不明,天然氣業務被寄望成為中海油未來發展新的支撐。中海油在2015年報中指出,天然氣及發電產業已成為公司中下游的重要板塊,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效益增長點。

8月22日,第一船自美國進口的7萬噸液化天然氣(LNG)運抵中海油大鵬接收站。該LNG船從首個獲得美國政府出口許可的LNG終端——路易斯安那州薩賓帕斯終端(Sabine Pass)出發,歷時32天到達中國港口。

這一場景背后是中海油迅速成長的LNG業務。中海油在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中最早布局LNG,很早便完成了沿海LNG產業的全面布局。作為中國第一座LNG接收站,中海油大鵬接收站2016年進口總量已超過4500萬噸。

目前中海油已投入商業運營的接收站有7座,LNG年接收能力達到2780萬噸,累計接卸LNG突破8000萬噸,熱值相當于1億噸原油。陸地天然氣長輸管線達到4309公里。公司同時還在加速布局天然氣發電、LNG汽車加氣等業務。


[1][2][3]

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