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系是應對能源資源約束、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未來能源轉型形勢、實現低碳發展的關鍵環節,更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實際行動。甘肅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優勢十分突出,具有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系的基礎條件。加快甘肅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可以率先探索、積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經驗,為國家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供借鑒;可以創新新能源發展政策機制和發展模式,在提高電網調峰能力和輸送能力、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等方面為全國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根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能源局關于支持甘肅省創建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的復函》(國能新能〔2016〕227號),制定本方案?!斗桨浮芬?015年為基期,實施期限為2016—2020年。
一、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基礎及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以來,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的要求,我省緊緊圍繞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以河西地區風能、太陽能開發建設為重點,深入推進新能源開發建設,積極探索多途徑消納,新能源開發利用取得了可喜成績。截至2015年底,全省風電建成并網裝機容量1253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量的27%;光電建成并網裝機容量610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量的13%;風光電裝機加上851萬千瓦水電裝機后,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714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量的58%。風光電建成并網裝機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一位。2015年,風電發電量127億千瓦時,占全省總發電量的10.3%;光電發電量59億千瓦時,占全省總發電量的4.8%;風光電發電量加上水電發電量336億千瓦時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522億千瓦時,占全省總發電量的42.5%。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
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布局來看,甘肅已形成了形態多樣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體系。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內陸河流域三大流域干支流水能資源得到有序開發,已建水電站中30萬千瓦及以上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接近一半;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酒泉建成,定西通渭、武威民勤、慶陽環縣、白銀等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順利推進,平涼、天水等地區風能資源開發利用逐步展開;金昌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已建成,敦煌、肅州、金塔、嘉峪關、民勤、涼州等地規劃的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進展良好,并在敦煌、阿克塞、金塔、玉門等地開展了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首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建成并網。
依托風光電項目建設,甘肅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得到長足發展,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被科技部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風電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金風、華銳、東氣、航天萬源等一批生產企業落戶,初步形成了集設計、研發、制造、培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系,風電設備制造能力已達到500萬千瓦/年,正泰、上海航天、山東潤峰等一批太陽能電池、組件、支架和逆變器生產項目在酒泉、武威等地落戶建成投產,基本形成風電和光電設備制造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二)發展機遇。
1.國家發展新能源的政策機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保障能源安全、調整能源結構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多種手段,全力構建低碳能源體系。在技術引領政策帶動下,風電光電的成本不斷降低。“十三五”時期,國家將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集中開發與分散開發并舉,這將促進甘肅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甘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2.“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部分國家與我省新能源發展的資源稟賦相似,開發利用階段相近,尤其是中亞地區已將發展新能源作為國家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最近5年,世界20個主要經濟體通過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電量增長超過70%。G20成員國2015年發電量的8%是來自太陽能、風能和其他綠色能源發電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2015年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投入幾乎占全球投入的1/3。我省新能源企業“走出去”正逢難得機遇。
3.能源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改革機遇。能源供給側結構調整明確要求能源發展方式從粗放式發展向提質增效轉變,破解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能源發展面臨的傳統能源產能過剩、可再生能源發展瓶頸制約、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國家要求放緩煤電行業建設節奏,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必將為新能源發展提供新的市場空間。
4.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機遇。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我省實現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措施,必然要求調整以傳統能源原材料為主的工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為緩解節能減排的壓力,必然擴大對新能源的消費需求,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路子,促進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并進,拉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三)面臨的問題。
1.新能源消納不足。消納不足是制約我省新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我省被新疆、內蒙等新能源大省包圍,臨近外送幾乎沒有空間,長距離外送能力有限,加之省內外電力市場需求趨緩,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部分企業開工不足,用電需求不斷下降進一步制約了新能源的消納。自2015年起,全省風電利用小時數開始連續下降,目前全省棄風棄光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能源系統協調機制不健全。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低,調峰能力不足,調峰補償機制沒有完全建立,制約了新能源大規模上網消納。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新能源在電力市場空間、輸電通道利用、能源系統創新方面,與化石能源利用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利益沖突,與電網安全、輸送消納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協調,電網的輸配電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
3.技術創新不足。甘肅風電、光伏發電技術仍處于成長期,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降低上網電價還有很大的空間。尚未完全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資金與技術資源的優化配置。新能源微電網和光熱發電等技術起步雖早,但并沒有走在全國前列。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規模逐年增長,但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延長力度尚不夠。
4.輔助服務相對滯后。適應可再生能源特點的電力運行機制、管理體系和利益調節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輔助服務交易機制、節能發電調度難以通過市場的方式得到落實,風電、太陽能發電與火電之間的利益調節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全省可承擔的調峰電源容量不足,調峰為主的新能源輔助服務機制和參與調峰調頻的激勵措施尚不健全;鼓勵火電機組深度調峰,鼓勵熱電聯產機組、自備電廠參與調峰的政策措施需進一步完善。有效競爭的現貨交易機制亟待啟動,日前、日內、實時電量交易和備用、輔助服務等現貨交易品種不多。
綜合判斷,我省創建全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總體上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要準確把握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變和節能減排大政方針給能源消費增速帶來的雙重影響,將動力源頭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將資源開發由存量優勢向集約利用轉變,增強機遇意識,強化主動作為,著力破除新能源發展的多重瓶頸,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提升能源系統總體效率,創新能源管理體制機制,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系在甘肅的創新和實踐,我省可以為全國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