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土地大部分被硬化鋪裝,阻礙了水的自然循環,雨水季時大量雨水只能通過道路匯聚到排水管道排放到附近水體中,我國城市中這種普遍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方式,嚴重忽略了對寶貴雨水資源的利用。
城市內星星點點密布的公園和綠地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承載部分,除了滿足市民休閑娛樂,改善城市環境等傳統功能外,其實還可以承擔解決城市的雨水管理問題,即作為一個個大的綠色海綿體在“澇”時吸水,在“旱”時又可以釋放水源。
一、傳統的公園綠地規劃方式面臨的問題
1“大水面、大廣場”綠地規劃思想陳舊
在我國城市公園綠地建設中,過度追求大水面、大廣場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城市綠地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使城市失去透水性下墊面功能。

2“重排輕蓄”的“偽生態”思想
在我國綠地管理中,“重排輕蓄”現象較為嚴重。傳統的城市排水方式不注重綠地與水系連通性,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追求“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控制,卻忽視了綠地在排水中削峰減流、控制徑流污染的重要作用。

管道線路密密麻麻
3忽視水資源利用
城市綠地不僅沒有成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反而因為需要人工灌溉而形成了高耗水、高耗能的“水資源消費者”。這種綠地建設模式對城市水資源、土地資源、人力物力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