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返回首頁]    [設為首頁]    [加為收藏]
風電資訊 光伏資訊 電力資訊 | 新能源汽車 生物質能 節能環保 | 煤炭資訊 石油資訊 天然氣資訊 | 企業黃頁 供求平臺 | 項目審批 智能信息
風電招標 光伏招標 技術數據 | 風電投資 光伏投資 電力投資 | 風電會展 光伏會展 電力會展 | 招商園區 專題報道 產業書刊 | 網絡動態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閱讀

中科院國創會副會長周大地:全球能源體系正面臨一次徹底洗牌

添加時間:2021-06-30 19:13:4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導語:自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各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積極響應,紛紛定下時間表。上海提出力爭2025年達峰,深圳提出到2025年,要在珠三角城市中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國家電投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五大發電集團也相繼明確了碳達峰時間表及主要目標...... 如期實現“雙碳”目標 我們有哪些關要過? “雙碳”目標將為中國能源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近日,中科院國創會副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周大地接受媒體專訪,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周大地副會長指出,現在全球的能源體系正面臨一次徹底的洗牌,在低碳技術上,中國有機會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這次全球綠色轉型過程中,中國或將迎來一個比過去漂亮得多的“華麗轉身”,走到低碳技術的最前沿。 周大地 中科院國創會副會長 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 01 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只有30年時間,短于大部分發達國家,其實現難度如何? 周大地:全球的低碳化轉型是放在所有國家面前的共同挑戰。2019年全世界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是83.7%,中國和美國的化石能源占比都是84.7%左右,化石能源占比過高是共同的問題。 目前發達經濟體社會生活高度依賴油氣資源,其人均能源消費高于中國,比如歐盟大概是4~7噸標油,而中國是三噸多標煤,中西方各有各的難處。 對中國而言,難處在于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超過一半,效率較低,經濟結構偏重。更重要的是,不同于西方國家已完成工業化,經濟增速較低,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經濟仍保持著中高速增長,產業都有進一步擴張的沖動,如果沒有低碳的約束,經濟增長和能源之間有可能保持一個較高的彈性系數。 好處在于,中國并不需要達到歐美等國所處的浪費型消費階段再推動低碳轉型,技術的進步也使得中國不會重復西方在低能效狀態下形成的巨量的基礎設施。比如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推廣空調,而如今美國大部分空調設備都已非常落后。 02 低碳的約束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如何平衡減排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周大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到現在為止,中國高耗能產業的產量已遠超發達國家曾經達到的水平。比如,鋼鐵累計人均產量冠絕全球,鋼鐵產量全球占比高達53%,水泥產量全球占比接近60%,如今這些重化工業大都出現過?,F象,進一步擴張已沒有多大空間。 對中國經濟而言,產業結構本身也到了一個必須調整的階段。依靠基礎原材料大量投入、大批量制造低附加值產品是不可持續的,這部分市場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已進入飽和階段,中國經濟正在擺脫單一的規模導向,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 所以不論有沒有減排的約束,中國經濟都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節點,而全球的低碳轉型,或將為這一過程提供新的動力。 03 電力系統的綠色化轉型不能靠自由市場競爭來解決,原因是什么?市場與政府將分別扮演何種角色? 周大地:現在煤電廠那么多,如果壓縮總量又自由競爭的話,必然是彼此為了生存而惡性競爭,誰都不想主動退出市場、賠錢也要做,造成市場扭曲。 環境經濟學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外部性問題的內部化分析。關于環境問題,市場從來不會自己解決,市場在配置資源過程中確實是有效的,但在確定社會發展目標上就是無效的。所以我們要利用市場的機制,盡量縮小轉型的成本,但是不能由市場來決定轉型的方向。 中國的綠色轉型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來引導,然后在投資、利潤、稅收、價格、金融等方面調整市場運行系統,建立完善的市場引導機制。 比如,盡管原料來自國外,但中國大量出口鋼鐵與成品油,將污染留在了國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退稅,生產同樣的東西賣到國內需要交稅,而出口國外卻有不菲的退稅,一些產品的退稅率甚至高于利潤率,這會養活國內的虧損企業,如果調整退稅機制,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04 能源結構的調整,不可避免地會觸動部分地方、部分行業的利益,如何調整、平衡各主體間的利益關系? 周大地:這是一個至少30年時間的過程,30年前中國總的電力裝機規模才兩三億千瓦,所以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在能源結構調整中,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分布式發電、智慧電網、充電樁管理等,這些領域都會形成新的更高級的產業,整個行業會出現一輪重構,一些行業可能消失,但也會涌現出更多的機會,而這需要重新學習與開拓,如果守著煤炭別的什么都不想干,可能確實會很難受。 在能源轉型上,國內各個地方的壓力差別很大,比如此前核電項目大都建在沿海,內陸則以火電為主,后者的壓力要更大。比如山西的經濟和煤炭直接掛鉤,壓減煤炭意味著經濟會受到較大沖擊,完全自己來承擔并不現實,過去忙著挖煤,發展的都是大型機械等技術,雖然現在擴大科研投入,搞煤礦自動化、智能化,但煤礦都關了,智能化又有何意義? 所以,應從全國范圍統籌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部分地區可以率先實現達峰,同時可以考慮通過適當的財政和金融政策,比如設立低碳轉型基金,幫助困難地區有序達峰并轉型。這也借鑒了國際上的普遍經驗,比如歐盟確定了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但有些國家難,有些國家容易,于是他們就建立了類似的幫扶計劃。 05 如何看中國能源發展的現狀?“雙碳”目標將為中國能源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周大地:中國用了幾十年時間,從一窮二白到目前已掌握了全套的化石能源開發技術,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產業體系。目前,中國的采煤技術已進入世界第一序列,煤電規模世界第一,水電規模也是世界第一,核電技術也取得諸多突破。事實上,在傳統化石能源開發上,中國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追趕過程。 現在全球的能源體系正面臨一次徹底的洗牌,在低碳技術上,中國有機會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很多技術我們沒有,國外也沒有。 而現在中國正在積累自己的優勢,歷經四十多年發展,中國的制造能力、研發能力、資金投入能力都已今非昔比,如今新能源技術進入中國,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大幅度降低成本,在生產和市場雙向反饋過程中,能夠實現產品快速迭代、不斷增強創新能力。 因此我認為,在這次全球綠色轉型過程中,中國或將迎來一個比過去漂亮得多的“華麗轉身”,走到低碳技術的最前沿。 06 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取得長足進展,未來中國在全球新能源開發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周大地:在新能源開發上,中國和發達國家是并跑的關系,而且中國后勁兒大,很有可能跑到前頭,這一方面得益于制造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巨大的國內市場。 我去看過海上風機,沒有足夠的制造能力真干不成。數萬噸的作業船,起重機要將海上風機上吊100多米,海上風電的基座鋼管上百米長,要打進海底幾十米的深度,具備這種工程能力的國家并不多。 如今新能源中光伏超過70%是由中國制造的,中國制造的風機全球占比也超過30%,放眼全球,能在質量和性能上與中國競爭的選手并不多。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國也進入了平行競賽的階段。 問題是,現在有些人有些舍不得,覺得搞了30年,好不容易拿到手里成為老大的化石能源不忍放棄,但須知全球低碳化是不容阻擋的趨勢,現狀絕非終點,而且新能源技術正在快速更新,不進則退,千萬不能錯失全球綠色轉型的機會。 07 在全球綠色轉型中,擴大可再生能源比例將為經濟社會帶來哪些改變? 周大地:首先,以煤油氣為主的化石能源更多是一種基于自然稟賦的資源,全球在化石能源上的競爭除了開發技術,還包括對資源的搶奪,這帶來了地緣政治、能源安全、資源儲備等一系列問題。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則更多是一種技術,風和光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無需進口,這抹平了各國在自然資源上的差距,以后的能源利用將不再是資源爭奪,而是技術競爭,誰有技術誰就拿到了資源,擁有技術可以出口技術而非資源,沒有技術就連自己的資源都沒法利用。 其次,可再生能源價格正在快速下降,15年前光伏發電的成本大概4元,現在基本實現平價,甚至比平價還便宜,光伏正在進入“一毛錢一度電”時代,其技術和組件成本下降得很快,如今更多的成本在于施工、用地等其他成本。而化石能源正在逐漸衰竭,且帶有地緣壟斷屬性,新能源的崛起意味著全球利益的重構。 再次,如果電價便宜到0.1元左右,將在全球推動新一輪的高度電氣化浪潮。 電力是最清潔的能源,原有的能源利用以末端處理為主,這是因為此前電是化石能源發出來,價格必然高于化石能源,所以能不用電的就盡量用化石能源,比如燒天然氣就比用電爐熱水便宜,如果電力價格開始低于化石能源,由于前者在清潔、自動化、可控性、安全性上表現更出色,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的電氣化。 比如,一開始電動車的體驗肯定不如燃油車,但近年開電動車的人正在快速增加,到2030年電動車與燃油車的體驗和性價比有可能完全翻轉,而汽車的電動化也將加快其智能網聯化進程,因為控制系統更簡單,自動駕駛在電動車上實現起來要比燃油車容易得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