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返回首頁]    [設為首頁]    [加為收藏]
風電資訊 光伏資訊 電力資訊 | 新能源汽車 生物質能 節能環保 | 煤炭資訊 石油資訊 天然氣資訊 | 企業黃頁 供求平臺 | 項目審批 智能信息
風電招標 光伏招標 技術數據 | 風電投資 光伏投資 電力投資 | 風電會展 光伏會展 電力會展 | 招商園區 專題報道 產業書刊 | 網絡動態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閱讀

助力高質量發展 中國能源行業持續向清潔低碳邁進

添加時間:2021-06-30 19:12:4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當前,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步形成。從技術空白到走向世界,我國能源科技領域正在從“追趕者”逐步向“領跑者”轉變,未來的發展也蘊含無限潛力。 年初發布的《我國“十四五”能源需求預測與展望》報告顯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后的第一個“五年”,我國能源系統的安全清潔低碳高效轉型將進一步加強,智慧能源產業有望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國際能源建設合作將大幅提升。 對于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何讓綠色能源全面帶動經濟轉型、打造新發展格局,實現“生態圈”利益相關者的共贏至關重要。 綠色發展之清潔能源塑造未來。圖為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一家鋰電池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 新華社圖 能源綜合能力持續提升 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和動力,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至關重要。如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是能源事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能源生產能力不足。1949年,原油產量僅為12萬噸,消費基本依靠進口;發電量為43億千瓦時,僅相當于去年吉林省全年用電量的5%。 如今,我國能源供給早已實現了從短缺到總體寬松的巨變。我國能源領域的世界級工程可謂燦若群星——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世界最長的輸氣管道工程西氣東輸工程,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電距離最長的西電東送工程……這些世界級工程的建成,不僅在能源建設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也充分說明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和相關產業的制造水平正在迎頭趕上。 上述案例僅是我國能源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的一個縮影??疵禾坷?,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相繼投產、研發建設世界首套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商業裝置;看油氣開發,頁巖氣加速邁進大規模商業化發展階段,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取得成功;看核電創新,“國和一號”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取得新突破;看風電光伏,國內風電裝機90%以上采用國產風機,光伏發電多次刷新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 目前,我國在能源領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一大批先進能源技術裝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中,水電業務走進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70%的組件。 多年以來,中國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推進能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0年底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能源發展有多個世界之最:初步核算,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截至2019年底,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6593萬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3.56億千瓦、2.1億千瓦、2.04億千瓦、2369萬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全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達120萬處,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充電網絡。 除了規模的變化,整個能源消費的產業結構質量也持續提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2%。能源消費結構呈現一降一升的態勢: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3%,上升1.0個百分點。 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速 國內能源產業的變革和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驅動創新。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交匯點,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產業變革,促進能源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各類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形成能源創新發展的“聚變效應”。 近年來,隨著能源總量不斷發展壯大、用能方式加快變革,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傳統能源利用方式加快轉變,清潔低碳轉型步伐逐步加快。煤炭加工轉化水平大幅提高,成品油質量升級擴圍提速,重點領域電能替代初見成效。 當前,以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為特征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共識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為主流。風電、光能、水能的碳排放量遠低于傳統能源,具有更加明顯的低碳排放特性。 目前,我國加快推動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傳統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轉變,清潔低碳轉型步伐明顯加快。經濟相對滯后的西部通過發展新能源,探尋到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路徑。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成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和全國低碳社會發展的火車頭,成為國家未來能源保障的生力軍。當人們行進在國家西北部,滿目望去,一望無際的太陽能、風力發電設備蔚為壯觀。 業界對于產業的變革也頗為關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及時調整并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無論從積極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角度,還是加快推動我國能源革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緊迫且重要的意義。 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表示,從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用能開始帶頭踐行“碳中和”目標,對于我國早日實現目標將有積極推動作用。此外,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相關政策的提出和實施,將加速推動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會鼓勵更多企業開始綠色供應鏈的建設與管理,提升未來國際市場中我國風電企業的產品競爭力。 2021年6月5日是第50個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都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 根據中國投資協會測算,2020~2050年在零碳轉型七大投資領域將有70萬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直接或間接投資,包括發電側大量的光伏和風電裝機(25萬億元)、容量持續增長的跨區輸電通道(20萬億元)、電動車充電站(0.5萬億元)等。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能源事業奮力變革、創新發展的趨勢明顯,未來的發展前景亦值得期待。 對于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林伯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下,傳統行業綠色發展、服務能源轉型升級、服務能源產業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讓“綠色能源”與傳統煤化工、石油化工、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產業更多地有機結合,全面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助力傳統產業“低碳”或“零碳”發展。讓綠色能源全面帶動經濟轉型、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新發展格局,實現“生態圈”利益相關者的共贏至關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

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