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返回首頁]    [設為首頁]    [加為收藏]
風電資訊 光伏資訊 電力資訊 | 新能源汽車 生物質能 節能環保 | 煤炭資訊 石油資訊 天然氣資訊 | 企業黃頁 供求平臺 | 項目審批 智能信息
風電招標 光伏招標 技術數據 | 風電投資 光伏投資 電力投資 | 風電會展 光伏會展 電力會展 | 招商園區 專題報道 產業書刊 | 網絡動態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閱讀

“互聯網+”,裝備制造要防空心化

添加時間:2015-04-23 11:06:49 來源:中國能源報

   “互聯網+”方興未艾,裝備制造聞風而動。

  一邊是信息技術催生出新的業態,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一邊是產品制造技術水平仍待提高,傳統生產制造利潤持續萎縮。“互聯網+”的介入,加速了產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

  毫無疑問,“互聯網+”裝備制造業是發展趨勢,工信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要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調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在中國制造業升級過程中的牽引作用。

  “互聯網+”給傳統裝備制造產業帶來的最明顯改變就是研發的數字化和產品的智能化,繼而帶動了服務的網絡化,使制造企業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監控維護成為可能。制造企業向用戶輸出的再也不僅僅是產品,還有基于產品之上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以及整體解決方案及相關服務,同時也收獲到了除產品利潤本身的服務性增值利潤。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對于制造企業發展定位來說,到底是依靠服務業多一點,還是制造業多一點?由于經濟形勢持續下行,市場環境已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單純的生產制造難以形成足夠的利潤,產業亟需開源擴渠,服務型制造廣受企業推崇。

  就能源裝備產業而言,大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從售前咨詢、個性設計、生產制造、安裝調試、終身服務的一條龍業務鏈,完成了從單純設備制造商向綜合方案供應方的轉型,服務性增值業務在總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已經十分可觀。

  以沈鼓集團為例,近期推出的沈鼓云服務平臺遠程監測中心,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基礎上,建立的一套多端的信息共享機制和流程,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所有信息流管理和分享,方便用戶在任何時候、任何位置查詢所需了解的設備設計、生產、物流、安裝、運行等所有信息,并支持實時溝通反饋。

  沈鼓云值得肯定。依托“互聯網+”,發展服務型制造,是發揮創新驅動、尊重制造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必然舉措,也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但是,現階段服務型制造業卻也顯露“去制造業”端倪,這在民企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目前國內能源工程項目存在新一輪技改剛需,油田、電廠老舊機組設備都面臨升級換代和環保改造,在電廠的節能環保改造方面,電力設備企業可以提供一攬子改造方案,在油服領域,也總是能看到裝備制造企業的身影。由于服務性增值業務周期短、成本低、來錢快,制造企業在服務環節表現得異常踴躍,四處承攬訂單;而對于高端核心產品的開發研制,由于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設備企業少有作為、漸而不作為。

  在“互聯網+”時代,服務型制造給設備企業帶來增值利潤的同時,卻也成了部分經營困難企業的救命稻草。設備企業積極參與服務業本無可厚非,但作為以產品制造起家的企業,放棄制造環節只做服務環節,或者為了全副精力投入服務業,設備完全從國外或國內其他廠商買進總裝,這對于國內制造業來說不是個好苗頭。

  “互聯網+”裝備制造業著力點是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業是基于制造業的增值業務,核心還是制造,根本還是產品,產品和制造模式仍然是設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進服務型制造,要不斷夯實制造業基礎,要基于制造而服務,而不是為了服務而制造,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不能放松,產品開發研制要下功夫。

  當然,服務型制造業的“去制造化”還不是制造業空心化的唯一隱憂。未來十年的中國制造強調“互聯網+”為主線,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這引起了業界部分人士的疑惑和擔憂。

  一方面,重大技術裝備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核心產品的自主化、國產化攻關問題,產品高端升級仍是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介入,在資金、人員方面都需要投入,對于關鍵核心材料部件仍受制于人的重大裝備產業,此刻強調“互聯網+”有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之嫌。

  裝備制造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裝備是能源戰略安全的關鍵因素。在“互聯網+”時代,制造業不能被邊緣化,更不能空心化,制造業空心化并不是“互聯網+”裝備制造業的真正內涵。

  面對“互聯網+”裝備制造業,首先不能望文生義,產業重心依然是裝備制造本身,設備企業不能舍本逐末;對互聯網技術的利用,應該傾力于產品的研發端和制造端,引導信息技術助力產品高端升級,要避免過猶不及的情況發生。


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视